加入會員.會員登入
噶瑪蘭大師精選 免稅限定新品上市 利威15年原酒 59.6%強度 珍稀問世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紀念酒
美酒廣場
威士忌 Whisky
葡萄酒 Wine
白蘭地 Brandy
伏特加 Vodka
龍舌蘭 Tequila
蘭姆酒 Rum
琴酒 Gin
香檳.氣泡
  Champagne
清酒.燒酎 Sake
中式烈酒/白酒
  Baijiu
啤酒.低酒精飲料
  Beer . RTD
利口酒 Liqueur
首頁 > 美酒廣場 > 威士忌 > 蘇格蘭 > 布朗拉 Brora > 品牌故事 討論新聞知識
布朗拉 Brora
品牌故事
布朗拉 Brora品牌故事
正確發音應讀作「BROra」,原本被稱為「Clynelish釀酒廠」 ,廠址位於北高地的內陸3公里處、布洛拉海峽河口處的布朗拉村以北,一般認為,在諾爾斯語中這個字指的是「橫跨河流的橋」。 1819年時由薩瑟蘭公爵所成立 ,James Harper是酒廠合法化後的第一任經理,不過他在1827年時宣告破產,轉由John Matheson接手,不過釀酒廠旋即於1828年又被Harper收回,直到1834年才宣告易主。 此時租約與經營權轉到了Andrew Ross手上,直到1846年時,他才把釀酒廠轉售給了勵精圖治的George Lawson,Lawson在舊有的廠址進行了一番擴建和改良的工作,其中還包括了更換新的蒸餾器 , 到了1896年,釀酒廠賣給了位於格拉斯哥的Ainslie & Co.公司,該公司接手後,仍然接續了對釀酒廠的改造與現代化工作,而且還增設了新的倉庫 。 受到酒商Pattison公司倒閉的影響,Ainslie & Co.在1912年也宣告破產,所有權也連帶地轉讓給James Risk(Bankier釀酒廠的老闆)以及The Distillers Co. Ltd公司(簡稱DCL),DCL最後又歸於United Distillers and Vintners Ltd(簡稱UDV)經營,成為帝亞吉歐旗下的一份子。 1912年,John Walkers & Sons Ltd公司取得了部分的股權,那一年開始釀酒廠的營運也獲得了巨大的擴展, 1925年DCL成為該酒廠的唯一資本主,1930年又轉讓到了Scottish Malts Distillers Ltd(簡稱SMD)公司手上, 在1931年3月到1938年9月期間,Clynelish曾經一度淡出市場,重新出發後不久卻又受到戰爭的干擾,再度被迫關廠,一直到1945年11月才恢復經營。 在1960年代早期,又進行了部分的改進和翻新,以水車和蒸汽引擎所供給的動力終於被電力所取代,以人力添加煤炭的火爐改為燃油用爐,蒸餾器則變為間接加熱 , 為了因應龐大的供貨需求,在原來的廠址上又增建了第二座蒸餾廠,而這座超級現代化的釀酒廠在1966年時開始建造,1967年8月時便宣告完工。 從1967年8月開始,兩個蒸餾廠開始同步生產,直到1968年8月,Clynelish舊釀酒廠才完全被取代而關閉 ,在兩廠並行的這段短暫期間裡,兩個釀酒廠的酒桶上都錯誤地印上「Clynelish」的字樣,不過內部員工把新釀酒廠的酒稱為「Clynelish A」,而舊的則稱為「Clynelish B」來進行區分。 1969年,為了要生產出渾厚而具有泥煤味的艾雷島風格威士忌(Caol Ila釀酒廠當時為了整修而停業),Clynelish的舊廠又重新啟用,此後該廠便一直單純地負責生產調和威士忌所用的單一純麥威士忌基酒,直到1983年的3月17日才宣告劃下句點。 其實這個舊釀酒廠要東山再起也並不無可能,因為僅有烈酒保險箱和烈酒收集器遺失,現在該釀酒廠已交由蘇格蘭歷史古蹟局負責保管,並且在1990年代被列為國家古蹟,當釀酒廠在1969年重新啟用時,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規定,這兩個都叫Clynelish的釀酒廠裡有一個必須要改名, 因此舊廠便被換回原來的名字「Brora」。 這是因為根據法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釀酒廠不得使用同一個名稱 , Brora(與Clynelish)的酒擁有的獨特口味,在於它油性與蠟質的口感;有別於一般蒸餾廠每年一度的清理工作,Brora和Clynelish並沒有清除掉堆積在酒頭和酒尾收集器中、自然形成的無害物質,這些無害物質因而造就了Brora 和Clynelish酒中的蠟味。
欣麒創意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www.P9.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 1024 x 768 視窗模式以上,IE8.0以上版本 & Google Chrome 瀏覽器